2011-06-21 14:48
塑化劑風波繼續延燒,日前又一台灣飲料被諭令下架禁售後,民眾聞“塑”色變,唯恐自己在無形中攝取過量的塑毒。
受訪的多名營養師異口同聲表示,塑化劑不只是存在食物中,就連用來包裝食物的塑料也會釋發出塑化劑,因此要遠離“塑害”,就必須從生活開始,做到無塑料生活,多吃蔬果和多運動。
他們強調,塑化劑只是眾多食品添加劑的其中一種,只是冰山一角,因此唯有少吃含有添加劑的加工食品,才能避免吃進更多“毒素”。
張英發:勿用塑料容器保鮮膜
營養師張英發表示,要遠離“塑害”就應從無塑料生活開始做起,包括不能使用塑料容器及保鮮膜用具來儲存食物。
他表示,即使部份塑料容器註明可承受特定的高溫,但並不意味著就不會分解出塑化劑,其實它們在溫度未達到一定程度前已慢慢地分解出塑化成份,在達到所指定的溫度後,將加速分解。
“尤其是裝置含有油脂類食物的塑料容器將更嚴重,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玻璃盛裝食物。”
人體可排泄有毒成份
不過,他促請民眾不必過於恐慌,因為人體的排毒系統會將有毒成份從尿液或排泄物中排出,惟若所攝取的塑化含量過高,身體才會無法荷負,進而遺留在體內。
他說,多吃蔬果才是遠離塑化劑的根本處方,而一天內所食用的蔬果含量應該佔總食量的一半。
“若體內含有過量塑化成份者則更應避免食用肉類,而應使用全蔬果餐,而且蔬果應該生吃,完全不使用油來處理,比如可以用燙或蒸的方式處理,相信在3個月內,就能看到效果和改善。”
他也補充,必須以愉快的心情進食,食物中的營養才能夠有效的被吸收。
鄭詩玲:減少食用加工食品
自然療法師鄭詩玲表示,要預防誤食含塑化成份食物的最好方法,就是講究“原汁原味”,減少食用加工食品。
她表示,加工食品如罐頭和包裝食品,無可避免地必須使用大量的添加劑,以保存其色香味和質感,消費人無法控制商家是否採用過量超標的添加劑,由於防不勝防,唯有少吃。
“現代人生活在毒素中,不管是吃喝,甚至空氣中都帶有毒素,因此除了要選擇天然的食物,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身體健康,包括多運動以及減少心理壓力,這樣才不會讓毒素有機可乘。
她指出,人們可以從身體徵兆中發現體內是否已經被毒素入侵,只要及時地改變生活方式,就能遠離這些毒素“給自己一個月時間去改變生活習慣,食用天然食物,多運動,在首個星期會感到很辛苦,甚至難以適應,但過後你會發覺身體的負擔明顯的減少。”
吳舒豪:儘量自己烹煮食物
營養師吳舒豪表示,人體每天所食用的食物添加劑可以高達500至600種,即使是一顆糖果也可以有五六種添加劑,因此添加劑可說是無所不在,嚴重入侵我們的生活。
他提醒民眾,要遠離添加劑,首先就必須做到“不貪”——不貪便宜,不貪方便。
“市場上充斥著“速食”品,強調好吃又方便處理,比如三合一包裝飲料、快熟面或麵包類。這些食物內都有很多的添加劑,我們只是吃到它們的味道,但是這些食品已完全失去原有的營養,反而變成代替品。”
他也建議民眾儘量“D.I.Y”自己烹煮食物,少吃肉類以及少食用加工食品,避免吃進大量的添加劑。
“消費者也必須有智慧,在購買食品時不要怕麻煩,一定要去瞭解食品的成份,才能選擇到化學添加劑少的食品。在食品成份名單上,通常列在後面的都是化學添加劑,通常都是我們看不懂的學名,若列出的種類越多,表示使用的添加劑越多。”
他提醒民眾,選擇自己信任而且又有安全保障的天然食品。
身體含過量有毒成份,將出現以下的徵兆:
■長期頭痛
■常常過敏
■無法集中精神思考
■嚴重的黑眼圈
■皮膚狀態欠佳,如生暗瘡
■擁有體臭或口臭(星洲日報/大都會)
■長期頭痛
■常常過敏
■無法集中精神思考
■嚴重的黑眼圈
■皮膚狀態欠佳,如生暗瘡
■擁有體臭或口臭(星洲日報/大都會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